方舟足球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19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水三千尺品味北京五大百年名吃 [复制链接]

Rank: 2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积分
331
精华
0
帖子
497
UID
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30 09:19: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北京菜系口味以北方浓郁酥烂为主,兼具南方讲求的嫩脆清鲜。名菜有:北京烤鸭、烤肉、涮羊肉、海红虾唇、蛤蟆鲍鱼、黄焖鱼翅、砂锅羊头、扒熊掌、炸佛手等等。名面点小吃有:小窝头、龙须面、豌豆黄、都(dū)一处三鲜烧卖、豆汁等等。

(一)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是北京最著名的风味佳肴,它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据传,“涮羊肉”始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最初称作“煮羊肉”以厚片小块为主。到了南北朝出现了铜制火锅,使用火锅煮羊肉就逐渐发展了。《魏书·獠本传》说:“獠者……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即薄且轻,易于熟食”。这就是如今的“共和锅”和“小火锅”的前身。《旧都百话》中说:“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17世纪,清代宫廷冬季膳单上,就有关于羊肉火锅的记载。在民间,每到秋冬季节,人们普遍喜食“涮羊肉”。据《清稗类钞》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人民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咸丰四年,前门外肉市的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肉者切出的羊肉片,“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馔更加受人欢迎。到了民国初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不惜重金把正阳楼切肉师傅聘请过来,专营“涮羊肉”,从羊肉的选择到切肉的技术,从调味品的配制到涮肉工具的使用,都煞费苦心地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因而名声大振,赢得了“涮肉何处好,东来顺最佳”的美誉。

  此菜羊肉又嫩又香,汤烫味美,与各种调味品、主食同食,使这一风味更臻完美。

(二)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元朝天历年间的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有“烧鸭子”的记载,烧鸭子就是“叉烧鸭”,是最早的一种烤鸭。而“北京烤鸭”则始于明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明宫御厨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采用炭火洪烤,使鸭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腻,受到人们称赞,即被皇宫取名为“烤鸭”。公元十五世纪初,明代迁都于北京,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并被进一步发展。明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遇在其撰的《胆宫史·饮食好尚》中曾写道:“……本地则烧鹅、鸡、鸭。”说明那时烤鸭已成为北京风味名菜。早年,在北京经营烤鸭店有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祯源馆等,其中以便宜坊、全聚德两家名气最大,至今兴盛不衰。便宜坊开业于(清)咸丰五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焖炉烤鸭而驰名。全聚德创立于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挂炉烤鸭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家烤鸭店发展较快。现北京已有八家全聚德,三家便宜坊。在菜品上也由初期“烤鸭”等数菜,发展到利用鸭身的各个部们制作多种凉热菜,与烤鸭一起上席,这就是“全鸭席”、。“京师美馔,莫过于鸭,而炙者成佳。”这就是前人给“北京烤鸭”、的美好评价,而外国朋友则称它为“世界第一美味。”凡来北京旅游的国内外宾客,都以一尝“北京烤鸭”为快事。甚至在北京流传这样一名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1986年,原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烹饪专业技艺表演大赛”中,“北京烤鸭”荣获金牌。


  “北京烤鸭”吃法多样,最适合卷在荷叶饼里或夹在空心芝麻烧饼里吃,并根据个人的爱好加上适当的佐料,如葱段、甜机酱、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还可根据季节的不同,与以黄瓜条和青萝卜条吃,以清口解腻。片过鸭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汤,别具有风味。烤后的凉鸭,连骨剁成0.6厘米宽、4.5厘米长的鸭块淘宝网女装秋装新款毛孔茶树精油祛痘最好的什么牌子的遮瑕膏好推荐睫毛膏哪个牌子的好防晒消浮肿眼霜什么牌子的好,再浇全味汁,亦可作凉菜上席。

(三)豌豆黄
    豌豆黄是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四)驴打滚
    驴打滚,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

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五)小窝头
    窝头一词,在旧中国是北京人意为“贫穷”的代名词。过年北京人讲究吃饺子,但贫穷人家吃不起,只有吃窝头过年。过去有一副对联写道:“人过新年,二上八下;我辞旧岁,九外一中”。上联指包饺子,两个大拇指在上边,其它八个指头在下托着;下联则是捏窝头的动作,一个指头在窝头眼内。

  一般窝头都为玉米面所制,但这里所说的小窝头不是这种,而是另一种原料制成的清代宫廷御膳小吃。它的出现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小窝头的来历: 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在仓惶出逃的路上饿了,走到一个叫贯世里的地方,有人给了她一个窝头吃。她在饥不择食时吃了这个窝头,觉得十分好吃。回到北京后,仍念念不忘,便让御膳房给她蒸窝头。厨师们深知她吃惯山珍海味,怎能吃得了贫穷人家的玉米面粗粮制成的窝头?于是绞尽脑汁,用玉米粉加黄豆粉、白糖,制成形状极小、一口能吃一个的小窝头。加白糖和硷面是为了蒸出的窝头松软甜味,慈禧果然爱吃,于是小窝头就成了宫廷御膳,后来传入民间。

  在哪儿能吃到正宗的小窝头呢?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所做的小窝头最有名。它用细玉米面、黄豆粉、白糖为原料,在拌和时加一点硷面,揉和均匀后,搓成直径约2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分成50个小剂,手蘸凉水,将每个小剂捏成中间空的窝头,捏至窝头厚度只有0.3厘米,内外壁光滑,形似宝塔时即可上笼蒸熟。小窝头松软香甜,根本吃不出是用玉米面做的。
家--诺亚方舟  http://www.fcnoah.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京ICP备09022219号-1

GMT+8, 2025-7-7 07:31 , Processed in 0.009408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